蟬,我的家鄉(xiāng)一帶叫“蛣蟟 ”,有的地方叫知了、解了猴。唐人虞世南的《詠蟬》詩:“垂緌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”,將蟬的形貌、食性和聲音描繪得非常形象逼真。還有李商隱、駱賓王等不少古代詩人,也用詠蟬詩抒發(fā)過自己的心緒和情感。而在我的記憶里,蟬是和自己的童年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,至今腦海里還裝著太多關于蟬的故事。
小時候,村子里到處是樹。農(nóng)家小院、房前屋后、街巷、溝旁......大小角落栽滿刺槐、梧桐、楊樹、棗樹、香椿等各種各樣的樹木。抬眼望去,滿村子枝葉繁茂、郁郁蔥蔥、生機盎然。夏日里,大大小小的樹上棲滿黑褐色的蟬。當?shù)氐南s主要有三種:個頭最大也最多的俗稱“大老馬”,中等的叫“嘟兒”,最小的叫“小唧唧”。三者發(fā)出的聲音也和它們的個頭相搭配,從高到低音調(diào)分明。“大老馬”和“小唧唧”除音高和響亮度有區(qū)別外,音律基本一致,都是那種“吱吱”的比較平直、沙啞的聲音,當然在叫得最歡的時候,也會出現(xiàn)一定起伏。只有“嘟兒”自成一格,“嘟兒、嘟兒”的叫聲清亮而抑揚頓挫,具有節(jié)奏感。晴好的天氣里,蟬一般從半晌開始陸陸續(xù)續(xù)地鳴叫,至中午最熱的時候形成高潮,成千上萬的蟬一齊鼓動發(fā)聲器,“吱吱”的叫聲不絕入耳、沸反盈天。中間偶爾會聽到幾絲“嘟兒、嘟兒”的叫聲,但因合者寡、力度小,瞬間就被洶涌的“吱吱”聲淹沒了。陰雨天,蟬的情緒也不高,叫聲相對弱,形成大合唱的時候很少,村子里變得清凈了許多。
“粘蛣蟟”是捉禪的一種土方法,也是童年時的一大樂事。用的材料和工具系就地取材,一是“面筋”,二是細桿子?!懊娼睢笔菍⒁话焉溋L畹阶炖锓磸途捉溃敝两罓€揉成一團,且牙齒和口腔能感到絲絲粘意方吐出來,置于梧桐葉上,積少成多。然后取一定數(shù)量的“面筋”涂在細桿子的一頭,看上去有鵪鶉蛋那么大,余下的“面筋”包在梧桐葉里作為備用。這時就可以“粘蛣蟟”了。盯住一只后,要盡量屏息靜氣、小心翼翼,慢慢伸出桿子,瞄準它的羽翼稍稍用力戳觸,“面筋”即將“蛣蟟 ”薄薄的羽翼粘住,使其無法展翅飛脫,只好乖乖就擒。一旦戳觸不準或桿子碰及枝葉發(fā)出較大的聲響,“蛣蟟”就會受驚飛走,甚至滿樹的“蛣蟟”一哄而散。若粘住一只翅膀,“蛣蟟”的另一只翅膀還能“撲棱、撲棱”地扇動。若一對翅膀都粘了,“蛣蟟”的身子則動彈不得,只有爪子能蠕動。偶爾也有粘不牢的時候,不等桿子收回來,就因“蛣蟟”的一只翅膀拼命撲閃,使被粘住的那只翅膀掙脫“面筋”,然后展翅飛走了。期間也會碰到少數(shù)呆頭呆腦、反應遲鈍的“蛣蟟”。當桿子戳觸的時候不小心出現(xiàn)偏差,“面筋”蹭到了羽翼之外的其它部位,“蛣蟟”卻沒有感到危險,只是將身子上下或左右挪動一下,并不飛走,直到稀里糊涂地成為我們的囊中之物。我們將粘到的“蛣蟟”從“面筋”上取下來,掐去它的一只或兩只翅膀,用隨身帶的針線繩穿起來,半天的功夫,能粘到長長的一大串“蛣蟟”。有的時候,我們還會在桿子上拴一個敞著口的塑料袋,用它去罩“蛣蟟”,但這種方法容易讓“蛣蟟”逃脫,成功率很低,所以大多時候都是用“面筋”粘。“蛣蟟”拎回家,用鹽巴腌了,煎炸著吃,外焦里嫩,咸香可口,是孩子們一道不花錢的鄉(xiāng)間美味。
未出殼的蟬,我們叫“蛣蟟龜”,也就是蟬蛹。“摳蛣蟟龜”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另一個興趣和愛好。時間一是在雨后,二是在天黑下來的時候。下過一場雨的地面,經(jīng)過雨點砸擊和雨水沖刷,會將藏“蛣蟟龜”的洞穴口暴露出來,小點的有針眼那么大,大點的已經(jīng)能夠看到里面半遮半掩的“蛣蟟龜”頭。我們用小拇指輕輕摳開洞眼邊上的泥土,便現(xiàn)出一個筒狀的洞穴,“蛣蟟龜”就或深或淺地蜷縮在里面。最靠上的,直接捏住它的爪子就到手了。稍深點的,伸進一只手指或一根細木棒,“蛣蟟龜”不知有詐,就用爪子扒住往上爬。對那些藏得較深的,就用水灌,不大會兒“蛣蟟龜”就自己爬上來了?!巴勏i龜”有自己的生存習性和活動特點,一般趁著夜色破土而出,所以天一擦黑,我們就開始到樹底下四處轉(zhuǎn)悠。除睜大眼睛在地面上尋覓蛛絲馬跡,摳開大大小小的洞穴擒獲外,還經(jīng)常俘虜?shù)揭恍﹦倧耐晾镢@出來,正在地上爬行,或尚未爬到樹木高處的“蛣蟟龜”。那時候農(nóng)村窮,很少有人買得起手電筒,家長也不舍得讓孩子打燈籠,大多數(shù)“蛣蟟龜”都在夜色的掩護下,躲過我們的眼睛和手逃生。還有很多狡猾的“蛣蟟龜”,選擇在夜色漸深的時候出土,這時我們早已回家睡下了。未被捉獲的“蛣蟟龜”,都在一夜間美麗蛻變,成為體形健碩、羽翼豐滿、叫聲響亮的蟬。
和現(xiàn)在不同,那時,我們喜歡吃蟬,卻不大吃蟬蛹。所以,捉到的“蛣蟟龜”,回家就用碗或盆子扣住了,讓它破殼變成“蛣蟟”,也就是蟬。因不透風,有的“蛣蟟龜”蛻殼至中途即難產(chǎn),我們便撕破殼子將畸形的“蛣蟟”硬扒出來。有的雖然蛻殼成功,蟬體呈嫩黃色,但羽翼卻發(fā)黑且蜷縮不展,遠沒有自然蛻殼的健壯、美觀。這些“蛣蟟”盡管模樣不好看,但吃起來卻比粘的“蛣蟟”松軟、鮮嫩得多。
“蛣蟟”和“蛣蟟龜”雖然都能吃,且是自然生長、數(shù)量龐大、營養(yǎng)豐富、美味可口,但那時卻沒有大規(guī)模捕捉和買賣的,人們并不怎么稀罕它、看重它?!罢惩勏i”和“摳蛣蟟龜”都是小孩子們的事,大人很少攙和。這也是那個年代蟬特別繁盛的原因??梢該Q錢的只有蟬蛻,因為蟬蛻可入藥。我們將撿拾的蟬蛻到供銷社的采購站賣了,換回三角、五角的錢,買小人書看,或買糖塊吃。
如今,在我們這一帶,即使是鄉(xiāng)下,也很難聽到沸沸揚揚的蟬叫聲了,甚至連稀稀拉拉的蟬鳴都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奢侈。農(nóng)村的男女老少都在爭先恐后忙著捕捉“蛣蟟龜”,然后拿到城里的市場上賣,價格還不低,“蛣蟟龜”已成為大小酒店和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特色珍饈。有叫“油炸金蟬”的,有叫“五香金蟬”的,很是搶手。蟬,剛出土甚至還未出土就幾近被趕盡殺絕了,蟬鳴又從哪里來?野生的“蛣蟟龜”滿足不了人們的錢欲或胃口,很多地方都開始養(yǎng)殖了,你還會找到以前原汁原味的蟬嗎?
一個夏日,正伏案閱讀,欣聞窗前傳來“吱吱”的蟬叫聲。舉目望去,只見玻璃上竟棲著一只黑褐色的蟬,不由得喜出望外。剛要近前觀賞,蟬卻驀地飛走了。望著蟬飛去的方向,暢快的心一下子變得失落落的。沉思片刻,耳畔仿佛又聽到了那久違的連綿不絕的蟬的大合唱聲......(田晉銘)
|